发布日期:2025-07-05 09:54 点击次数:192
广袤的草原上,上百米高的风力发电机巍然矗立,巨大的风机叶片在蓝天的映衬下徐徐转动,每一次旋转都是绿色电能赋予社会经济的一次“脉动”。
随着中国风电产业不断向更大规模、更高效率迈进,风机的尺寸和重量也在持续攀升。风机高度开始突破200米,单机容量向15兆瓦级迈进,其背后意味着更高、更重、更复杂的吊装任务,对起重机的吨位、设计和综合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,更大吨位、更强性能的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逐渐成为行业刚需。
中联重科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的横空出世,不仅填补了全球该领域的空白,更以100%国产化率、20余项首创技术,问鼎全球之最,彰显着中国智造在超大吨位起重机领域的引领性实力。
前面没有路,就自己踩出一条路
上世纪80年代,中国起重机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,核心技术几乎全部依赖进口。1989年,中联重科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引进德国技术的全地面起重机,迈出了国产化的第一步。但中联重科也深知: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我们知道,起重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,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突破,更是国家工业自主可控战略的重要支撑。
由于起重机国产化的背后,将会带动全产业链升级,国产起重机的每一个零部件突破,都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领域的又一次突围。
特别是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,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建设对大型吊装设备的需求激增,而中国风电产业的腾飞,则为超大吨位起重机的国产化创造了核心场景,随着15兆瓦级风机的机舱重量超过160吨,叶片长度突破100米,吊装高度接近200米,新的场景也对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提出了很多挑战:
首先,要满足公路行驶标准。传统千吨级起重机往往需要拆解运输,而全地面起重机可以在合规尺寸下实现快捷转场,这对底盘设计、轻量化技术提出极高要求。
其次,要具备更强的风机吊装能力:风机塔筒高度突破190米,吊装部件重量达160吨,要求起重机具备超强臂架系统与精准控制能力。
最后,是100%国产化供应链:从液压阀到高强钢,从智能控制系统到超重载车桥,必须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,避免受制于人。
不难发现,只有中国的高速发展,能够诞生超大吨位起重机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,所以在国际市场,并没有成熟产品的解决方案。因此,中联重科选择了一条打开“无人区”创新之路:前面没有路,只有靠自己的双脚走出一条路。
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的技术突围
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,中联重科将超大吨位起重机的研发,作为一场长期持续的“攻坚战”。从2008年研发千吨级起重机以来,中联重科的技术团队就在不断突破“行业天花板”。
而继2000吨级、2400吨级两次创造世界纪录后,中联重科在去年9月28日下线的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再次诠释了“大国重器”的意义。
作为全球唯一可满足公路行驶标准的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、全球风机吊装能力最强的轮式起重机、全球技术含量最高,更是关键零部件实现100%自主可控的全地面起重机,它的每一项技术突破,都是先进设计理念与场景结合的产物,并打破了困扰整个行业的多项“不可攻破”的难题。
首当其冲,是解决了超大吨位起重机与公路机动性的矛盾。
全地面起重机,顾名思义,是采用多轴驱动、全轮转向和油气悬架系统,既能适应崎岖的野外地形,又符合公路法规允许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的起重机。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标准,但却是整个起重机行业多年的未解难题。
在此之前,整个业界都没有底盘在3米宽度、22.5米长度的尺寸限制范围内实现近400吨重的行驶承载设计,同时3米车宽下400吨左右自重行驶时的车辆侧倾问题也让设计者头疼。中联重科的研发团队通过创新研发和多轮试验,摒弃了传统简单放大尺寸的做法,巧妙地解决了车辆尺寸、自重等道路法规限制问题,使得这台“庞然大物”在拥有超强起重能力的同时,重载底盘既能在工地负载全部作业装置转场,又能够自由穿梭于公路之上。
如果说公路行驶标准解决的是设备转场的灵活性,那么吊装能力则决定了起重机所能承担任务的上限。如今,这一上限正由超大风机的吊装需求所定义。
起重机在200米高度吊装200吨重物,相当于将130辆轿车提升至70层楼高,这是“4000吨位级”这个数字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。在其背后,中联重科研发了“长柔大惯量臂架系统”,并采用1100MPa级高强钢,通过智能变形补偿技术,确保吊装精度误差小于2毫米,加上独创的配重平衡系统可在强风环境下稳定作业。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叠加,才做到让一次性吊装5米宽、12米长、160吨重的风机机舱和直径超过200米大叶轮变得游刃有余,并可覆盖全球90%的风机吊装工况。
值得称道的是,4000吨级起重机在整机集成设计上实现了20余项技术突破。通过优化全地面底盘、臂架系统、配重系统等关键部件,在保持与2400吨级产品相当尺寸的前提下,将起重能力提升了60%以上。
当然,这台屡破行业纪录的“超级”起重机之所以令人瞩目,还在于实现了关键零部件高水平的自主可控。怎么理解“高水平”?
一方面,关键零部件100%国产化是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实现的。在核心技术领域,自主研发了重载多轴悬架系统、超长臂架设计、智能控制算法、超高强钢高精度制造等关键技术,突破了国外专利壁垒;
另一方面,关键零部件上,采用中联自研的超重载车桥、大流量液压主阀、重载工程油缸等替代进口部件;同时建立自主供应链,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,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,真正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自主可控。
可以说,4000 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成功,不仅是对行业技术瓶颈的突破,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。
技术突破到行业引领,中联重科的创新启示录
罗马从来不是一天建成的,在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诞生的背后,实则是中联重科长期坚持投入科技自主创新,厚积薄发的结果。
回望发展历程,从2006年采用多节臂单缸插销伸缩技术的QAY180成功问世,到2009年集多项原创技术于一身的QAY350实现技术突破,再到2012年全球最大吨位的“风之子”QAY2000开创风电吊装新纪元,直至2024年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震撼问世,每一个里程碑都镌刻着中联重科矢志创新的坚定足迹。
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。看似普通的起重机内部,实则蕴含着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:上百个子系统、上万个零部件的精密配合,构成了千万种可能的参数组合。中联重科创新性地突破了传统的"堆栈式设计"思维,开创了多变量协同优化的设计方法,才最终找到了紧凑设计的最优解。
在具体工艺层面,团队同样精益求精:17米长的超高强钢臂节要求加工精度控制在2mm以内,为此研发了智能压型系统和多热源调控焊接技术;创新的"凹凸互嵌"底盘构型和混合悬架系统,完美解决了3米宽度下的承载难题;先进的融合感知方法和自适应控制技术,则确保了206米长臂架在复杂工况下的精准作业。
从系统级创新,到每个技术细节的突破,中联重科真正将自主创新理念贯穿到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的的方方面面。
这台“用得上、跑得远、吊得稳、转得快”的超级起重机,不仅是装备制造的技术标杆,更是中国工业自主创新的缩影。当大国重器的钢铁臂膀托起社会经济建设的未来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台设备的突破,更是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攀升的决心。